與錢塘江一樣聞名天下的浙江省常山縣的常山石,如今隨著五湖四海的觀潮人的日益增多而風靡世界。
其實,我們對常山石原來一無所知,是這次偶爾的一趟常山之旅,才與它結緣的。經過一番“不恥下問”和仔細琢磨,我們慢慢地感受到,常山石之美,不是因為來自錢塘江的源頭,來自觀潮人的“收藏紀念”,而是源自內在的風韻氣質。近觀,它晶瑩剔透;遠之,則閃閃發(fā)光,像鉆石又似碧玉。難怪早在北宋時期,宋徽宗就撰文盛贊常山石為“巧石”。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云林石譜》也稱常山石是: “石出水底,側垂如鐘乳,雜泥沙,不相連接,采人車戽深水,得之甚難。或大或小,不逾數尺,奇巧萬狀,多是全質。每一石,則有連續(xù)尖銳十數峰,高下峭撥嵌空,全若大山氣勢。亦有拳大者,又于巉險怪巖竇中出石筍,或欹斜纖細,互相撐柱之勢。蓋石生溪中,為風水沖激,融結而成奇巧。”
但是,常山石真正走向世界,被人們廣泛認可的還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擁有發(fā)掘石頭先天基因的常山人正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認識到常山石的價值。在這里,我們愿以游覽過的常山東部的一個小鎮(zhèn)——青石鎮(zhèn)為佐證,來說明常山石的“興旺之道”。這個鎮(zhèn)因石而得名。山上出產的青石,質地細膩滋潤,是做裝飾材料、高檔雕刻的天然良材;河里出產的花石,奇形怪狀,千蒼百孔,玲瓏剔透,如筍如柱,是假山、盆景藝術的寵兒。唐代杜甫、賈島、白居易等文人雅士都曾賦詩對其進行過惟妙惟肖地贊美!
當我們進入這個小鎮(zhèn)時,一幢幢稱得上精致的農舍小樓首先映入眼簾。在房前屋后,在墻壁、陽臺、花壇上,均能看見常山石的裝飾身影。在硯瓦山村,我們看到村內奇巖怪石眾多,村民的住宅周圍,各種用花石、青石打扮成的裝飾物。它們以青石板雕刻為底座,以花石為景致,合在一起不用雕飾就是渾然天成的絕妙盆景。村里人指著這些簡直就是上天巧妙安排的美石,高興地對我們說:“如果沒有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很難想象,這些紅極一時的常山“巧石”就不會有大放異彩的今天。”人們沒有忘記,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從未出過大山的村民帶著發(fā)家致富的夢想,輾轉到大城市打工,看到城市里那些建造園林、假山和各種建筑裝飾用的石料,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比比皆是,為什么沒有得到開發(fā)利用呢?于是,有幾位富有經濟頭腦的村民每到一個城市就認真地拍下了當地園林圖景,帶回來細細琢磨,摸索裝飾石材設計、盆景制作等技術,為村民解決溫飽問題開了一個好頭。從此,常山縣那遍山司空見慣的青石花石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就在他們手里變成了客商們眼中炙手可熱的“寶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紫竹林公園擴建,來自福建、江蘇、廣東等地的十多家園林公司帶著自己的拳頭石產品參與競爭,而常山的石頭憑著優(yōu)良的石材質地、典雅的品位,出人意料地在強手如林中脫穎而出競標成功。“土八路”擊敗了“正規(guī)軍”,不僅賺了大錢,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常山石的知名度。隨后,上海浦東中央公園、新疆克拉馬依油田、蘇州園林等省市的城市廣場、園林公司和大型古建筑單位聞風而動,指明建筑材料非常山青石莫屬,這更鼓起了常山人扛著石頭闖市場的勇氣和信心。
第一批“吃螃蟹”的常山人,依靠做青石花石生意撈到了“第一桶金”,賺了大錢。越來越多的常山人開始經商,投入了開采、加工和經銷石頭的行列。青石鎮(zhèn)的一些村民還給自己經營的石頭取了“名”,注冊了商標,并在杭州、蘇州、廈門等著名風景園林旅游城市設立了石頭展示“窗口”。每年的廣交會,當地農民都會不遠千里前去“趕集”。有一年,他們在廣交會上獲悉,新加坡為建設花園式的國家,正在大規(guī)模興建裝潢精美的公寓。他們抓住了這一良機,千方百計把參加廣交會的新加坡客商邀請到了常山,熱情接待,并向客人展示了最好的石頭產品,這批“泥腿子”的熱情深深打動了新加坡客商,他愉快地簽下了協議。泰國一家園林公司得悉常山有此“奇品”,便通過杭州市園林部門牽線搭橋,購回了一批青石裝扮泰國皇家公園。海灣戰(zhàn)爭后科威特為了建造新的議會大廈,也不遠萬里之遙慕名到常山選購了一批青石用于裝飾,堪稱是國際版的現代“花石綱”。尤其是在迎接北京奧運會召開的過程中,常山青石硯瓦山村15塊造型別致、重達200多噸的巨石竟然被選中,成為北京奧運村的裝飾石,給全村人帶來一片歡騰,至今村民們仍引以為傲。
大自然在常山境內造化了豐富的石頭資源,石頭也給常山人帶來了可觀的財富。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里,常山縣冒出了近百家青石花石加工企業(yè)、園林公司,吸引和解決了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業(yè)。特別是青石鎮(zhèn)硯瓦山村已有一半以上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以石頭產業(yè)為主的二、三產業(yè)上,村里還組建起了挖、采、運、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專業(yè)隊伍。這里的石頭產品,每件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其中最貴的一塊石頭賣到了八十萬元,尋常人家一般每年只要售出兩三塊石頭,便可告生活無憂,甚至能造新房、娶媳婦,常山石頭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石”。據了解,2010年青石鎮(zhèn)硯瓦山村人均純收入保守統(tǒng)計超過2萬元,遠遠超過浙江省平均水平,這在還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常山縣是非常引人矚目的。
多年經營石頭的經驗使常山人意識到,賣石頭是石頭產業(yè)鏈條上最低端的一環(huán),要做出大名堂,就得有新招。常山人推出了為客戶提供石頭原材料咨詢、園林設計、施工的一條龍服務。目前,僅青石鎮(zhèn)硯瓦山一個村就有10多名石農通過自費進修拿到了園藝經營技術證書。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雖不能言語,但只要到了青石鎮(zhèn),都能被賦予生動的藝術生命。石文化已經深深烙進這里的石產業(yè)?,F在,慕名到常山采購石頭的客商越來越多,常山縣由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園林石材的集散地??h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決定把常山的石頭文化唱響做強,提出了打造“柚都石城”的口號,先是以青石鎮(zhèn)硯瓦山村為中心,利用沿國道、省道的十里長廊,建立了華東地區(qū)最大的“青石花石專業(yè)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觀賞石和名石、奇石、巨石、怪石不約而同地在這里匯聚,成了名副其實的“石頭寶庫”。每天前來這里選購運送石頭的車流、人流、物流絡繹不絕。2008年常山又從北京如愿以償捧回了“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的金字招牌,常山石頭的美名更是遐邇皆曉。